隨著水處理技術的發展和國家對工業用水利用率政策的提高,大多數企業都采取了一些節水措施,以滿足生產需要,降低用水成本,從而提高回用率,增加外排水中的含鹽量和其他有機污染物。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的環保要求逐步提高,對外排水的含鹽量提出了要求,相關政策也相繼出臺,使得廢水“零排放”的要求逐步加強。那么,廢水的“零排放”到底是什么呢?
廢水“零排放”是指無限制地將污染物和能源的排放降至零的活動。首先,控制生產過程中必須產生的能源和資源排放,將其降至零。其次,充分利用必須排放的能源和資源,消除不可再生資源和能源的存在。
20世紀80年代,由于環保政策和理念的覺醒,一些歐美企業試圖采取一些措施,對排放的廢水進行簡單處理,回收一些物質。但由于工藝條件的限制,該方法處理效率低,投資和運行成本高,不適用于大多數企業。后來,隨著膜技術和反滲透技術的成熟,反滲透濃縮的廢水蒸發結晶,大大節約了運行成本,促進了“零排放”工藝的發展。如今,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和對水資源的實際需求,“零排放”已成為一種流行的環保趨勢。
“零排放”理論上,只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等于處理系統的污染物與產品帶走的污染物之和,并且生產過程的穩定水質是可以接受的,那么當工藝達到穩定運行時,就可以實現“零排放”。“零排放”的實現不僅在于碼頭的污水處理,還必須結合前端生產工藝的升級,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副產品的資源利用效率,提高污水處理系統的有效性,升級和調整生產工藝。
除了技術難度外,“零排放”處理的高成本也是關鍵制約因素之一。此外,由于“零排放”標準較高,企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定制化處理,這也會增加處理成本。從我國的現狀來看,廢水“零排放”已逐步實施。經過技術改造,一些地區和廠家實現了大量中水回用,大大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