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排放”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早在在“十一五”期間,四川省就強調開展以減排COD、氨氮為重點的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重點控制造紙、合成氨、食品釀造、皮革、印染等行業,促使鋼鐵、建材、電力等八大行業實現“零排放”。一些國有企業也紛紛跟上,有了良好的開端。
“零排放”并不意味著不排放。在企業生產過程中,能量、能源、資源的轉化都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資源轉化為各種能量、各種能量相互轉化、原材料轉化為產品,這些過程都不可能完全轉化。其損失的部分,以水、氣、聲、渣、熱等形式排入環境。因此,以化工行業現有技術和經濟條件,是無法真正做到整個生產過程中廢棄物為零的。
近零排放的概念應運而生。在企業生產過程中肯定會產生廢水、廢氣、廢渣,要通過工藝處理(即無害化處理),使“三廢”滿足國家有關環保標準要求。目前這個近零排放的標準已得到了環保專家和企業方面的認可。
從“零”排放到“凈”零排放 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其實,近零排放技術的應用目前還是有很多成功應用的案例的。目前提升設備能力讓近零排放成為了可能。萊特萊德極限分離系統及微波高效沉淀系統都是原有傳統技術的升級,應用效果更為突出,在近零排放項目中作為核心設備應用。
技術難度與處理成本高昂是實現“凈”零排放路上的“絆腳石”。工業廢水一直以濃度高,成分復雜且來水不穩定等特點有較高的處理難度。零排放苛刻的要求也帶來更大的處理難度。處理難度的增加同時意味著處理過程中的能耗的增加。無論是傳統的蒸發結晶還是現在流行的正滲透或者納濾技術,造價都不菲。此外,由于零排放的高標準,企業需要針對實際情況進行客制化處理,也會無形中提高處理成本。
凈零排放作為一種理想,是應當追求的長遠目標。相信,我們離這個目標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