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作為總投資600多億元的山西合成生物產業生態園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太原水處理工程于2020年10月正式開工,總投資21.38億元。該項目填補了我國大型高鹽廢水零排放的技術空白。建成后,日廢水處理能力約14.4萬噸,日蒸發結晶可產生400噸氯化鈉、硫酸鈉及雜鹽,中水回用率75%。
山西合成生物產業生態園建成投產后,太原水處理工程將處理約20家企業的全部廢水。在此之前,國內類似項目的日處理能力一般不到10萬噸。如此大規模的廢水對如何保證項目的順利運行和在很大程度上保護生態環境構成了挑戰。
什么是廢水零排放?
所謂“零排放”,是指通過廢水處理技術將工業廢水回用,通過鹽分分離技術將廢水中的鹽類和污染物結晶,然后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現工廠無廢液排放。
廢水零排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護環境,有效回收水資源,但投資和運行成本相對較高。因此,我國實施工業廢水零排放的企業大多集中在污染嚴重的煤化工行業,鹽分離作為零排放的關鍵技術,應用案例較少。
高鹽廢水處理方法有哪些?
目前,高鹽廢水的處理方法有幾十種,主要有熱法、膜法、離子交換法、水合物法、溶劑萃取法和冷凍法。其中,熱脫鹽和膜脫鹽是大規模工業應用的主要技術。
熱法可分為多級閃蒸(MSF)、多效蒸發(MED)和加壓蒸汽蒸餾(VC)。20世紀90年代的海水淡化技術主要是多級閃蒸,尤其是在中東國家,但后期的多效蒸發和膜技術對MSF提出了巨大挑戰。膜脫鹽和以反滲透技術為代表的脫鹽技術不需要大量熱能,適用于大、中、小型鹽水脫鹽。對于高鹽廢水零排放處理,直接蒸發結晶法可以達到零排放的目的,但成本高、能耗高、浪費資源。
膜技術可以進一步將高鹽廢水濃縮,淡水可以直接回用,然后蒸發結晶,實現廢水零排放,大大降低能耗,合理利用部分水資源。然而,膜技術對進水水質有一定的要求。因此,為了有效減少膜污染,提高膜的使用壽命和出水水質,必須對高鹽廢水進行預處理。